報道一、粵港澳青創論壇昨舉行
【本報消息】由澳門學人發展協會舉辦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論壇”昨舉行,以“創新改變世界,創業引領未來”為題,邀請粵港澳地區六位青年企業家演講。該會理事長高明表示,透過是次論壇,積極探討青創之路,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建言獻策,促進澳門知識經濟發展。
論壇昨日下午二時假理工學院禮堂舉行。中聯辦文教部副部長浦海龍、貿促局執行委員吳愛華、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黎振強等出席。
吳愛華致辭時表示,扶助青創是澳門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例如設立青年創業援助計劃、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等,更定期組織青年考察團到廣東省自貿區,實地了解各項優惠政策及發展機遇,鼓勵青年參與區域合作發展,希望推動青年築夢的同時,也為澳門經濟發展凝聚新動力。
近期,受到內外多種因素影響,澳門經濟步入調整期,對年輕人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相信憑着澳門自身優勢和特點,配合國家“一帶一路”、“互聯網+”、自貿區等戰略實施,積極推動“一中心,一平台”定位發展,加上未來港珠澳大橋落成等有利因素,在推動本地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進程中,將為青年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未來,貿促局會繼續透過系列工作,積極和主動為青年及企業家提供相關協助和支援服務。
高明認為,在資訊時代,青創者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學以致用、理論結合實踐是創業人才的特點。創業人才是一種綜合型人才,需要運用學到知識在創業過程中不斷開拓探索,把知識技能產品化、產業化。青年優勢在於有活動、有時間、有衝勁;劣勢在於沒資金、沒經濟及人脈。建議青創要善於運用手上的資源,多利用政府的支援,勤於在生活中創新,敢於追逐夢想。
報道二、博企應以大帶小助青創
【本報消息】澳門傲樺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許佳峰昨在青創論壇上表示,本澳“一業獨大”造成人資短缺、租金高、創業成本大的問題,但隨着政府對青創推出各項扶助政策,年輕人創業起步相對容易,故應把握時機,把自身優勢與現有措施結合;亦希望政府可牽頭帶動博企盡社會責任,“以大帶小”輔助青創。
許佳峰表示,該公司是第一批進駐橫琴創業谷的創業者之一,自主研發移動互聯網、智能家居、物聯網等具創新綜合解決方案。創業谷提供很多軟、硬件支持,例如接入融資機構,定期有創業導師、企業家給予創業者建議,避免創業者走“冤枉路”。“入谷”至今運作一切正常,項目上亦成功取得一筆天使投資,在資金和營運上尚未遇到太大阻礙。
他認為青創籌集首筆資金,組建核心團隊和把握時機尤關重要。隨着國家推出“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加上澳門政府推出青年計劃等,減輕青年負擔。由於本澳創業條件不斷醞釀,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年輕人朝創業之路邁進。他希望政府除提供資助,也能帶動博企盡其社會責任,推動澳門產業多元化,通過大大小小的模式帶動澳門非博彩的產業走出世界,透過他們現有的資源和人脈網絡帶動中小企“走出去”。
報道三、傳統行業善用“互聯網+”擴業務
【本報消息】來自香港及珠海的主講嘉賓在論壇上分享自身創業經驗,勉勵有意創業者堅持夢想前進,嘗試將傳統行業融入互聯網發展,更好利用“互聯網+”等優勢擴大企業業務。
網絡時代青年具優勢
十二味創始人張權是一名港漂創業家,最初以經營“港漂圈”的新媒體平台作起步,主要做網絡社區運營和電商業務,把香港生活、留學、工作的內地人聚集一起,透過提供香港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旅遊攻略等小貼士累積“粉絲”關注,漸漸發現香港新移民家庭是有待挖掘的新興市場,毅然開設線下餐飲實體店,以經營中國風味菜為主,並將“互聯網+餐飲”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香港餐飲店眾多,但不擔心競爭大,因該店以微信點單、微信支付等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運行,招聘的員工都是八、九十後有意投身餐飲行業的年輕人。
現時不少企業都透過互聯網擴大業務,提高知名度,因此新一代年輕人有非常大的優勢,他們懂得利用社交媒體、網絡平台展示自家產品,透過互聯網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經營集資,只要好好利用,“互聯網+”會帶給新一代創業者很多市場上的商機。故此,該餐廳未來的競爭對手將是年輕人,未來會更好把握時機,利用自身優勢,順應時代和科技的變化,將“吃”發展成一項事業,並用“互聯網+”的思維在事業上不斷改變和創新。
融入互聯網發展成勢
珠海巿綠手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鄒子龍畢業後放棄金融行業高薪職位,選擇從事農業種植及配送工作,追尋創業夢。他表示,現時該公司為珠海數百戶家庭配送農產品,無論種植、包裝、運輸、客服都親力親為。
雖然該項目有其特點,但創業遇到的困難普遍存在共性,例如資金、技術等,要克服問題,創業初期必然不能以利潤多少為軀動力,遇到困難,若有信念及夢想支持,則較易度過難關。此外,現時各行業都面臨着顛覆式的改變,傳統行業融入互聯網將是趨勢,應更好利用幫助發展。
社論:創新求變 乘風破浪
春 耕
近年珠三角地區興起青年創業熱潮,無論政府、企業都希望扶持一批有理想、有願景、有興趣與熱忱的青年築夢圓夢,利用他們獨特的眼光及思維為城市創出新商機。如澳門政府投放大量軟硬件資源支持青創項目,推出各種優惠措施,為青創大開綠燈。但礙於本澳青年心態上缺乏“狼性”,反而不知不覺形成依賴,未來必需重新調整及定位,否則青創路不易走。
過去談創業,可能需要多番艱苦才熬出頭來,但隨着政府提供一系列青創扶助政策措施,如今創業幸福得多。對不少有志創業的年輕人而言,政策支持就像“及時雨”,資金、場地等軟硬件措施一應俱備,成為踏上青創路的最強後盾。可是,年輕人對政府的依賴性亦隨之增加,“愛你,是否等於害你”?
扶助青創的優惠政策越推越多,不少青年開始養成不健康的創業依賴心,錯誤解讀政府的扶持政策,視為理所當然。一旦業務不佳,便責怪政府無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對青創扶持未到位,輸打贏要,把經營失敗的責任都算到政府頭上。然而,政府為創業者提供創業空間,扶助有意創業者踏上創業路,甚至提供創業前的培訓及輔導,以減低創業失敗的機會。在政府已提供“保姆式”的照顧、培育青年創業的前提下,是否還要有“封蝕本門”的責任?
澳門扶助青年創業的措施,不少鄰近地區都艷羨。商界出身的新任財爺,上場後更推出更多貼心有效益的措施,助企業包括青創掃除不少經營上面對的障礙,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並積極率領青年創業者參與不同的海內外展覽,為他們提供“走出去”的機會,讓初涉商場的青年創業者親自接觸當地消費者及商家,認識不同市場的需要,有助他們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可部署不同的發展策略。
政府的一系列扶持計劃,資助、培訓、輔導,不一定保證開花結果。與其埋怨政府做得不夠,不如先看看鄰地因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而成為“甚麼也得靠自己”的青創“孤兒仔”,再認真檢討自身經營上有否問題,才是正確對待創業的態度。
如有內地專家指出,青年創業一定要具有“狼性”,才能成功發展。然而,澳人創業缺乏創新意念,“輸在起跑線”。尤其以為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便可減低經營失敗的風險,但推出的產品及服務東施效顰,多數捱不過創業期。要成功突圍,除了勇於嘗試,引入新產品,凸顯差異化優勢,更需要不斷檢討調整經營策略,拿捏好需求與供應之間的關係,創業路上始能乘風破浪。